“千名院士·千场科普” | 林国强院士为福大师生作科普讲座
日期:2024-04-11 阅读次数: 作者: 来源: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4月9日下午,由福建省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共同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科学与中国”福建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福州大学。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教授给福大师生作科普讲座——《探索本草手性物质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福建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吴良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心晨、校科技处副处长陈丽贞、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张泓、院长郑寿添、党委副书记常凯以及相关学院青年师生参加活动。本次科普讲座由王心晨副校长主持。

讲座伊始,林院士结合团队研究进展,展示了团队在手性化合物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丰富经验。林院士从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在抗疟疾中的贡献以及青蒿素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强调了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他指出,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林院士详细介绍了团队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特别是手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的关键作用。他以奥硝唑为例,由于左旋奥硝唑相较于右旋奥硝唑具有更低的毒性,指出了手性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林院士勉励中医药工作者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互相结合,让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更为确切的体现,并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林老师耐心回答了在座师生关于中药现代化方面的各种问题与困惑。林院士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大家,中医药研发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和归纳,用心思考。在中医药融合创新中,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临床定位,进行中药的功效评价和智能组方,让绵延千年的中医药熠熠生辉。

本次科普讲座,林国强院士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工作,分享了手性中医药分子以及天然化合物方面的宝贵知识。全体师生们纷纷表示林院士科普讲座启发性强,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增加了学习动力,希望在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好好地研读经典,为探索中医发展方向增添动力,为振兴中医药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有机化学家,祖籍福建福清。196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周维善教授。同年留所工作至今。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等职。二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陈嘉庚科学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